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各版本知识点汇总!吃透助你考试再多拿20分

发表时间: 2024-01-03 20:50:38 来源:工程案例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简单来说,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次/秒,也叫赫兹,符号是Hz。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强弱。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注意: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5、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 Hz~20000 Hz。人们把高于20000 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波;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波。

  注意: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广、窄)。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5、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6、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最弱的声音。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

  注意: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C”读作“零下20摄氏度” 或“负20摄氏度”。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不是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以便准确读数。同时要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璧;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物态变化:指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如: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上升,继续吸热)。

  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A、液体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

  B、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晾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晾,为了地下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C、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晾衣服要晾在通风处,夏天开风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作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3)“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6)“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特殊的测量方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6、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1min=60s。

  7、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咱们不可以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的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可避开,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主单位是m 3 ,常用单位有:立方分米(dm 3 ),立方厘米(cm 3 ),升(L),亳升(mL)

  “看”:单位: 1毫升(mL)=1 厘米 3 (cm 3 )、量程、分度值。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1、定义: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为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 6t;一只鸡约 2kg。

  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1)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为托盘天平。

  ④“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正左右摆动幅度一致),这时横梁平衡。也就是说应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⑤“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先大后小),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注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⑥“记”: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密度1、定义: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物质的特性。

  2、密度的公式:ρ=m/V;变形V=m/ρ;m=ρVρ: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 3 )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主单位是kg/m 3 ,常用单位是g/cm 3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V成反比;ρ 1 :ρ 2 =V 2 :V 1

  (3)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m成正比。ρ 1 :ρ 2 =m 1 :m 2

  B、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简中,读出总体积V 2 ,物体体积V=V 2 -V 1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2)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3)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光的色彩颜色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按光束的形状可把光源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电灯是点光源,手电筒是平行光源。

  让一束白光射到三棱镜上,通过三棱镜偏射后照到白屏上,出现了一条不一样的颜色依次排列的彩色亮带,这条亮带叫做光谱。这种现象叫色散(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

  (2)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红色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色光偏折的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列。

  (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各种色光都能透过的物体是无色。

  (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将各种光全反射的物体是白色;将各种色光全吸收的物体是黑色的。

  例如: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

  人眼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 Hz之间,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红外线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热效应;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吸收红外线,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后温度上升。一切物体都发射红外线,不同的物体发生的红外线不同,即使同一物体在不一样的温度时发出的红外线 Hz之间,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高温物体会发射紫外线。

  在光谱上紫外线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孩子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身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所以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是由三好网(发起并运营的学科账号,国内初中物理学习、答疑平台,每天提供知识总结、学习技巧、解题模型、高考资讯、励志文章及在线答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