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新希望 新精彩

发表时间: 2024-01-03 20:47:51 来源:噪声治理

  令人难忘的2023年已逝去。这一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胜利召开,为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擘画新蓝图;《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出台,为接下来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明确了方向;《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出台,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法治保障;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探索了新路径。处于工作一线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将继续爬坡过坎,对新一年又有哪些期待与展望?今天我们推送部分作者来稿,重温2023,展望2024。

  时光流转,辞旧迎新,回首2023年,那韵律悠长的一池蛙鸣似乎还在天地间回响,宛如一曲歌唱绿水青山的天籁。

  笔者的老家在农村,东北角有一个池塘。每到夏季,骤雨之后,水光潋滟。过去,村里的小朋友常常流连在池塘边,找寻青蛙灵动的身影,晚上在阵阵蛙鸣的陪伴下,进入甜甜的梦乡。然而后来,我们生活的地方渐渐地发生着变化。有的企业管理粗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水随着水流进入池塘,导致池水发黑发臭,再也看不到青蛙的踪影。随着类似情况慢慢的变多,听一声蛙鸣也成了奢望。改善池塘水质,再现一泓碧水,成了农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3年,在深入调研、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老家的污水塘专项治理工作全面展开,当地政府部门相继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动态排查,建立“一塘一档”。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以乡镇为单元开展池塘排查,将各村多年遗留的老池塘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同时,重视道路、建筑等工程项目施工情况,一经发现新坑塘,立即跟进环境监管措施。

  执法帮扶并举,杜绝污染源头。生态环境部门和公安部门联合执法,彻底取缔“散乱污”企业。对于擅自停用治污设施、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等环境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执法人员依法严厉打击;同时,加强对守法企业的帮扶指导。

  三级联动,强化日常监管。建立县、乡、村三级干部包池塘的联动机制,加密巡查频次,杜绝在池塘内或周边抛撒垃圾、倾倒污水等行为,避免池塘水质受到污染。同时,采取张贴宣传标语、高音喇叭广播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群众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池塘水质。

  治污还清,建设口袋公园。聘请专业公司对受污染的池塘进行统一治理,实现去污还清。在此基础上,许多村庄依托池塘建设口袋公园,村民闲暇时常常相伴而来,或悠然散步,或翩翩起舞,绘就了一幅人水相依的美好画卷。

  科学监管,加密监测频次。生态环境部门派出监测人员,常态化对池塘水质进行现场监测。一经发现水质出现轻度污染,立即采取应急治理措施,同时迅速排查污染源并依法处置,将水质污染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系列措施同向发力,织密了保护池塘水质的安全网,池塘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恢复。2023年夏季回到老家,又听到了久违的蛙鸣。恍然觉得,精灵们在用歌声呼唤曾经的伙伴,歌唱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临近年末,笔者照例走访了不一样的行业的数家企业,征集对生态环境部门执法检查的意见和建议。与过去不同的是,2023年抱怨执法检查频次过高的声音少了很多,部分企业甚至主动咨询可否安排执法人员到公司进行帮扶。

  过去很久,排污企业尤其是生产大户,一直是安全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等执法部门的重点检查对象,某地某企业一年内多次接待相关执法部门的现场检查。高频次的检查不仅加大了执法人员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也给公司能够带来了沉重的迎检负担,影响了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

  如今,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大力优化执法方式,通过种种监管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深入推动非现场执法,初步解决了检查频次过高的问题,优化了营商环境。在笔者看来,非现场执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一是减轻了执法人员的压力。很多执法人员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永远在现场检查途中,大量的时间精力被花费在往返企业的路上。而非现场执法无需执法人员赶至现场,极大地减轻了工作压力。

  二是提升了执法效能。随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多数企业已经依法排污,对这一些企业可减少现场检查的次数。通过污染源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用电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精准发现违法线索,基本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执法效能。

  三是改善了政企关系。非现场执法让企业充分感受到了执法部门的善意,慢慢的变多的企业通过邀请执法部门定期上门帮扶、主动安装在线监控、积极使用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等方式,获得非现场执法的资格,实现了政企之间的良性沟通。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和政策文件慢慢的变多,生态环境执法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执法人员既要严格监管也要加强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拓展非现场监管手段及应用,并将其作为生态环境执法检查的重要方式,不断的提高生态环境执法的精准化、科技化水平,可以为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实现严监管与强服务的平衡。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非现场执法模式能够获得更大范围的普及,使得执法效率慢慢的升高,政企关系越来越和谐,协同推进企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等1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10月初,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十四五”期间将工业噪声依法全部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生态环境部还提出,预计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3800多个自动监测站点。

  一年来,很多地方对标《行动计划》《通知》要求,持续深入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污染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如,江苏省持续深入开展治理噪声、异味污染专项行动,逐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针对工业公司、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等领域开展噪声治理,有效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污染问题,通过规范划定禁鸣区域与路段、配套安装一批建筑施工工地噪声自动监控设备、噪声控制(监测)设备等,区域声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耳根更清静了。

  通过持续开展噪声治理,有关企业和个人的主体责任意识逐步增强。部分工业公司和建筑施工工地主动淘汰易产生噪声污染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优先使用先进噪声治理技术和低噪声设备。积极努力配合监管执法部门整改噪声污染问题。慢慢的变多的人能够在旅游景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相关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很多广场舞爱好者能够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明确的娱乐区域、时段、音量等管控要求,避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很多居民的噪声污染防治意识也显著地增强,比如,住在老旧小区的部分居民在使用空调时,会主动检查空调外机的声音,防止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此外,社会组织和公众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噪声治理。除了主动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向属地政府及执法部门建言献策之外,还充分的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协助属地政府加快创建宁静小区、宁静餐厅,积极提供噪声污染问题线索,及时制止违法行为。

  小噪声,大民生。希望全社会共同治理噪声的氛围更加浓厚,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污染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各地声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早日实现“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进入越冬候鸟迁徙季,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唐家河片区陆续记录到白骨顶鸡、绿头鸭、池鹭和白尾海雕等多种珍稀迁徙候鸟在保护区内停歇觅食。经过近5年的持续监测,先后记录到牛背鹭、绿翅鸭、灰鹤、夜鹭、鹮嘴鹬等十余种迁徙候鸟每年秋冬季途经唐家河并在此停歇。鹮嘴鹬是生态指示性鸟类,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栖息地的水质和环境要求很高,已经是第三年来保护区越冬。前不久,唐家河片区白果坪保护站安装在大白包区域的一台红外相机,还拍摄到大熊猫等十余种珍稀野生动物画面。

  唐家河片区秋冬季鸟类迁徙热闹的景象,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行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很明显的成效。最新监测显示,我国20多种珍稀濒危鸟类野生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足7万只增加到约30万只,素有“东方宝石”之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朱鹮种群数量由最初的7只增长到目前超过7000只。大批珍稀动植物种群持续复壮、摆脱濒危,是美丽中国的鲜活例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增进人类福祉。我国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为全方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推动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坚实支撑。依托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组织并且开展了西双版纳、武夷山、黄山—怀玉山、太行山等多个生物多样保护优先区域的调查与评估工作,完成了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等多个重要区域200多个县域和武夷山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本底调查,发现新物种70余种,丰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家谱”。搭建的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累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749个观测样区,累计记录到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蝴蝶2450余种,收集数据390万条,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数据。

  相信随着新时期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落实,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必将取得更大成就。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空气质量有所波动,这既有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也有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反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制度设计更精准,可操作性更强,为下一阶段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在新的一年,期待各地能落实好《行动计划》,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下真功、用实劲,让广大群众能看到更多的蓝天。

  十多年来,国家统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发挥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协作机制作用,在治霾战场形成攻坚铁拳头。着眼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新阶段、新任务,为了更加有效地拓展重污染天气应急联防联控成果,《行动计划》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由原来的“2+26”城市调整为“2+36”城市。对于这10个新列入的城市而言,治污标准更高了,治气压力也更大了,应主动对标对表重污染天气治理优秀城市,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强化责任,自觉融入新格局、展现新作为,尽快扭转空气质量改善进程滞后局面,为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做贡献。

  治理设施低端、治理技术落后、治理环节缺乏管理,是当前一些地方大气主要污染物VOCs和氮氧化物始终居高不下的主要的因素。《行动计划》将强化VOCs全流程、全环节综合治理,以及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异味专项治理作为强化多污染物减排、降低排放强度的重要举措。对此,各地特别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地区要借助产业体系调整重要时机,对所有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行业、车辆等污染源治理情况做彻底排查摸底。对已经不能够实现治污目标的各种治理设施和治理技术,及时进行更新淘汰。同时,还要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管理能力。确保各类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特别是重点排放大户,常态化保持治污设施正常运作,为精准防控夯实基础。

  当前有一些地方空气质量改善年度目标难以实现,还有一些地方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时达不到预期成效,造成这样一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本地污染物排放总量底数不清,给弄虚作假留下了空间。《行动计划》对多项污染物考核指标有了硬性要求,期待各级管理部门通过事前统计、检测监督、摸底建账等多种手段,全面掌握本地真实具体的排放底数,出台相关举措,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惩治力度,强化考核的公平公正性,防止有的企业或第三方机构在数据上做手脚,延误治污良机。

  2023年,笔者曾到北京、浙江、江苏、山西、安徽、新疆等地调研,进村入户,和当地领导干部交流,与村民聊天,观察村里的路、山和水,留意农民的音容笑貌。期间,深刻地感受到乡村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笑容也更甜了。

  虽然各村千差万别,但他们有着共同之处: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最大的财富是绿水青山,笔者希望,新的一年,各地能充分的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乡村全面振兴,让绿水青山这座金山银山成为更多农民致富幸福的靠山。

  2024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期盼有更多乡村可以早日找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对于已经找到转化路径的乡村,要逐步优化,务必将保护绿水青山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对于尚未找到转化途径的乡村,要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比如能够尝试建设城市后花园。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浓厚的人情味、恬静的炊烟、热闹的鸡鸣狗叫,是不少城市居民的诗和远方。城市和乡村协同发展,既能实现“两山”转化,又能给城市居民安放乡愁,是双赢之举。

  笔者也期盼“空心化”乡村能通过切实推动“两山”转化,有更多的人烟。随着乡村人奔向城镇生活,乡村没有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空心化”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曾经人声鼎沸的乡村沉寂下来。希望这里的绿水青山早日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以此为依托的乡村产业早日振兴,让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这样既能建设美丽乡村,又能守住浓浓的乡愁和人烟。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笔者发现,目前有的地方生态环保干部队伍建设与形势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中部某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巡视巡查发现,某市生态环保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上;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政思想,发现一些不干事不出事的躺平现象,宝贵的国家专项资金被浪费。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事业兴旺,关键在人,核心看干部。笔者建议,新的一年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逐步加强生态环保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政治素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的干部队伍。党员干部必须自觉讲政治,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人政治本色。服务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

  优化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建设一支结构符合常理的干部队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专业性强的特征,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政治理论、专业相关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学习,增强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干部队伍,大胆提拔任用具有工作实绩、年富力强的同志,保持干部队伍合理的结构。

  把规矩挺在前面,建设一支勤廉双优的干部队伍。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以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和法规为准绳,时刻牢记制度红线不可逾越、法规底线不能触碰,管牢用好手中的权力,管住身边事、管好身边人。加强干部交流,开展异地任职,在实践中锻炼干部队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监督管理模式的升级,不管是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还是企业,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需求都在增加,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存在着效率低下、数据失真等问题。在新的一年,笔者希望第三方服务机构能适应新形势,抓住行业发展的契机,切实发挥出助力污染防治的作用。

  要学法知法守法,切实提高自身信用等级。随着生态环境监管逐步加严,执法检查领域逐步细化,政府购买服务条件也在提高。因此,环保服务机构必须学法、知法、守法,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切实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守法经营。

  要强身健体,抓能力提质量。环保服务机构的专业能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将成为参与行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尤其在“双碳”等新的战略规划下,环保服务机构除了要帮助客户完成排放达标的目标,还要解决节能降耗的问题。未来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需要出示的是一套系统服务,包含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探索清洁能源的应用等。这些工作都需要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执行力,以及对市场变化和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敏锐洞察。因此,一定要尽快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优化自身的管理模式、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技术方法,提高自身以及客户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要打造品牌,寻求效益增长点。品牌在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里并不是一个关注度很高的话题,这和产业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而就现阶段来说,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是争夺市场占有率、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选准市场定位,确定战略品牌,必须体现出异质性。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只有塑造自身品牌的鲜明个性,提炼服务卖点,连接用户利益,才能掌握更多的自主权,精准把握市场的需求,增强服务市场的竞争力,找到效益的增长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