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2民生示范工程”案例推选投票(第一批)

发表时间: 2024-01-06 23:02:24 来源:资质荣誉

  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将于2022年12月下旬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共同奋斗,创造高品质生活”。

  今年以来,中国民生发展论坛组委会通过实地采访、调研以及公开征集、单位推荐和自荐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数百项民生工程实践案例,经组委会对案例进行分批初选,推荐一批民生工程入围“2022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

  组委会将对候选案例进行网络投票和专家评议,最终确定“2022民生示范工程”案例,并在第十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发布。

  今天向您展示并开启投票的是第一批初选入围的“ 2022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第01—20号),请为您支持的案例投上一票吧!

  投票步骤:1.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民生周刊”(ID:msweekly)微信公号后进行投票。

  (注意:严禁候选案例及推荐单位在网络投票环节实施刷票等不正当手段,一经发现即取消推选资格并给予公告;对冒用主办单位及组委会名义,滋扰候选案例及推荐单位的网络刷票等机构,组委会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022年,吉林省人社厅全方面实施“想就业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务创新提升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行动(简称“两找一服务”),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提出新时代的就业服务理念、目标、愿景、举措,构建全新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通过优化政策、建强平台、深耕服务,向社会提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 推进资源整合,搭建公共就业服务新平台。整合现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求职招聘信息系统,创新打造了线上线下包含求职者、企业、学校、人力资源机构、培训机构等市场主体融合互动的“96885吉人在线”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方法,强化找工作、找人才、智能匹配等功能,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全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截至11月20日,“96885吉人在线家企业发布招聘信息1.6万条,涉及用工岗位8.4万个,智能系统累计为劳动者匹配岗位信息9677次,为企业推送人才2400人次。 创新工作机制,再造公共就业服务新流程。围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哪些渠道“找人社”,人社部门怎么样才能解决“缺人才”和“想就业”,再造公共就业服务流程。企业和求职者可通过拨打96885电线网站或手机小程序,以及各地基层平台窗口发布招聘信息、进行求职登记。96885平台成立省市县三级指挥中心,依托研发的指挥调度系统,将重点群体和重点企业纳入帮扶程序,以工单形式分配至“两员一师”(就业服务专员、人才服务专员和创业就业指导师)队伍,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针对招工数量较大的企业,采取提的方式,直至集全省之力帮助解决,形成“三级联动、一点需求、多点响应”的工作机制。 聚焦重点群体,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路径。工程实施以来,把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前伸后延、“四路并进”。突破“离校前”“离校后”分割,提前进校园“建清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指导”,拉长就业创业服务触角,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主动筛查,逐人联系、帮扶,将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到就业困难人员服务范围。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专设“高校毕业生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一窗集成办理”。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训中心”,开展就业实训和“1311×N”服务活动,帮助毕业生通过岗位匹配、见习留用、实现创业等渠道实现就业。 “两找一服务”工程在今年全国第二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中,获得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一等奖。

  新疆阿勒泰地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目的,从城市“最小细胞”社区入手,创新推进社区幸福食堂建设,全力打造城市“会客厅”,健全完善边疆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为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搭建服务新平台。优化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基层阵地资源,投入5400多万元,创新打造18个集党群活动、政务服务、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为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把社区幸福食堂建设,作为增强社区功能、增进民生福祉、凝聚民心民意的重要民生工程,采取免费提供场地、配套设施和减免水电费的方式,引入辖区热心公益事业、有餐饮资质和创业意愿的就业创业人员自主经营,建成社区幸福食堂12个,面向全体居民开放。对70岁以上老人,实行两荤两素10元的营养餐标准,以低成本运营做实高品质服务,赢得广大居民群众的连连赞誉。 打造服务新载体。坚持以党建为“圆心”,以服务为“半径”,研究制定《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实施办法》,围绕幸福食堂构建的“15分钟服务圈”,大力推进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的区域党建联建,发动828个驻区单位、1.2万名在职党员,成立“党员先锋”“红色送餐”“红色医疗”等300多个志愿服务队,常态化深入基层服务群众。针对独居、空巢老人和困难群体,构建“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的社区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下沉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去年以来,幸福食堂累计提供餐饮服务8万余人次,开展送餐送药、温暖邻里、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政策宣传等微服务、微活动3万余人次。 拓宽服务新路径。坚持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协同推进,坚持“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原则,广泛征求群众诉求意愿,以“家”的理念开辟红色影院、休闲健身、图书阅读、群众议事、亲子活动、日间照料、社区商超等30多项功能区域,推出“红色微课堂”“国通语学习”“涉老兴趣班”“主题党日活动套餐”“六点半课堂”等20多个服务项目,持续传递“幸福味道”。积极开展“文化汇演”“全民阅读”“翰墨飘香”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举办首届以“同心共筑中国梦、雪都欢歌向未来”为主题的地区级社区文化活动汇演,来自社区的各族群众登台献艺,网络直播观看人次突破百万,推动各族群众在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幸福食堂的建成和城市“会客厅”的打造,已成为衡量社区生活质量的新名片,大幅度的提高了居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各族群众想来、爱来、还来的美好家园。

  △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恰秀街道红石社区群众在社区幸福食堂就餐,社区人员为居民端上新疆传统美食家常拌面。

  “网格化+信息化”是清远市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相关工作要求,加快构建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此项工作,充分的发挥人大制度功能和优势,在全市持续开展“人大代表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突出人大代表网格员、信息员作用,形成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新格局。 全市各级人大以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和村(居)人大代表联络站为载体,构建以乡镇中心联络站为一级网格、片区联络站为二级网格、选区(村民小组)为三级网格(部分地方以代表为中心再划分为四级网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面覆盖、分级管理的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网格化体系。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均组建了代表网格服务团队,组织人大代表进站、进“网”、进“格”,发挥人大代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为选民群众服务,将人大代表联系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实现群众意见在“格”中提、惠民实事在“格”中办。建立网格化服务联系工作制度、联系群众意见分级处理工作制度、选民群众资料登记制度等,确保人大代表网格化联系服务有章可循、规范运行。推动“多网合一”“一格多员”,统合基层治理服务力量,人大代表与所驻镇(街)网格的员、村委会干部、村民理事会成员、社会乡贤等,组成联合服务团队联系服务群众。近年来,全市各级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走访接待群众413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9500多条,推动处理问题6200多个。

  △清远各级人大探索建立人大代表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图为人大代表、网格员现场征求村民意见建议。

  坚持价值导向,促进养老服务均衡发展。一是强化基本保障,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实施方案,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摸底建账和需求调查,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出台实施“四进”“五个一”服务、百岁老年人优待服务保障政策,落实老年人补贴津贴和巡视探访制度,全区超过16万老年人享受津贴补贴,2.1万余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享受签约服务,271名百岁老年人享受特殊优待服务。二是织密设施网络,深化三级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提供、建设补贴等方式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全区建成运营养老机构81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72家、老年餐桌(养老助餐点)177个,基本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三是培育养老市场,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拓展社会资本投入渠道,促进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有效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深化公办民营改革,出台养老配套设施使用管理办法,加大无偿提供设施力度,新增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达100%。 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一是促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鼓励养老机构开展居家上门服务并提供补贴支持。把握“机构养老家庭化、家庭养老标准化”的原则,通过家庭适老化改造、信息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依托养老机构、驿站入户服务,试点为失能失智等居家老年人开展家庭床位建设及服务,按照统一标准逐户精准确认照护服务方案,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管理、辅具支持、心理服务、居家安全协助等服务,并为家庭照护者提供护理技能提升培训。试点基础上,出台实施《朝阳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细则(试行)》并全面推广,目前我区已建设完成养老家庭照护床位1600余张,累计提供服务12000余人次,累计提供家庭照护者技能培训服务500余人次。二是推动医养康养服务相结合。统筹推进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安宁疗护试点等,首创“驿站内设护理站”模式。通过内设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基本实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机构内医疗服务人员数量共计400余人,主要对在院老人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所合作医疗机构均为本院老人开设绿色通道,2021年至今共计对在院老年人开展服务10万余人次。探索开展整合照料、失智照护、康复技术服务等试点,试点建立失智照护专区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目前我区已收入认知障碍老人的养老机构共计40余家,共收住1500余位认知障碍老人。三是强化区域养老服务资源统筹。成立全市首个区级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充分的发挥行业统筹作用。探索推进街乡区域养老联合体建设,形成三年行动计划,已在21个街乡落地实施。与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工作结合,推进老年宜居环境社区改造、评价体系和标准建设。鼓励机构品牌输出、资源输出,支持老年人异地养老,新增京津冀协同养老床位1400余张。 坚持目标导向,促进养老服务优质发展。一是促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面加强街乡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推广智能居家服务产品与场景应用,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远程健康监护、紧急援助等服务。免费安装“一键呼”智能服务终端5.35万户,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急救、健康、养老等便利服务。二是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优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与专业院校合作,每年为1000余名从业人员提供培训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公益社会组织和志愿队伍,培育涉老社区社会组织339家。三是支持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品牌化。鼓励养老机构品牌连锁经营,培育具有2个以上连锁运营的养老服务组织24家,全区照料中心、驿站连锁化率达75%。通过公建民营、政策补贴等方式,培育形成首开寸草、乐成、龙振、汇晨、爱侬、福寿苑等品牌。强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全区养老机构(照料中心)星级比例达98% 。

  镇江国家高新区从始至终坚持将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美丽高新建设,一体化打造“城市绿肺”绿地系统和高质量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城市。 镇江国家高新区注重加强绿地系统顶层规划设计,以改造利用城市住区周边荒地、闲置用地、边角地为重心,以城市绿地风貌塑造为落脚点,联动实施了金牛山公园、东篱春晓绿地广场、扬溧高速西侧绿地广场、春晓路口袋公园等“城市绿肺”项目。现在,金牛山公园已然成为“春赏樱花冬看雪”的亲子游乐网红打卡地,绿地系统建设示范区将老百姓居住的周边重点地段作为重点,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地风貌,坚持把蓝图变为现实、把愿景变为实景,为高新区居民提供美丽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提升人居环境,镇江国家高新区打造了多个兼顾游憩和防护功能的城市公园、绿地广场,采用项目化措施实现“变废为宝”,同时还融入了水弹性城市、城市“双修”、绿色低碳等理念,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效果。在实施“城市绿肺”绿地系统前,住区周边观感较差、影响居民生活休憩的荒地、闲置地,通过系统化实施已蝶变成为一个个靓丽舒适的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广场,共新增绿地面积近 20 万平方米,有效辐射周边美的城、东篱春晓、万科都萃雅苑等 10 余个居住小区近 1.1 万户、3 万名居民。 地面上看得见的“城市绿肺”绿地系统建设日新月异,地面下看不见的排水管网建设也正与日俱进,这都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一环。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城市建设方面,镇江高新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水环境质量,通过近两年的达标区建设,完成了对金山水城 3 个片区、富润华庭 6 个片区等集中居住小区每家每户的雨污分流和 150 公里市政管网进行了全面的清淤、分流改造。累计检测并整改完成雨污管网功能性缺陷点 123 个、结构性缺陷点 65 个、错接混接点126 处。根据百姓诉求,对三摆渡等面貌较差区域和蔡家圩等建设年代比较早远的小区,实现了污水的集中收集与有序排放,广泛获百姓点赞和省级推广。在分流改造的同时,注重民生改善,同步开展了路面沥青加铺、河道清理等工作,解决了原先污水乱排、路面破损等问题,不仅让“面子”更靓,也让“里子”更美、更让“底子”更厚。 聚焦主责主业惠民生,镇江国家高新区从细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通过一体化打造“城市绿肺”绿地系统、高质量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城市,既是服务产业强区的工作措施,更是实施便民惠民的亮点之举,进而形成“1+1﹥2”的民生改善实效,高新区正着力成为美丽宜居的城市标杆。

  △金牛山公园包括入口广场、彩虹廊桥、阳光草坪、亲子游乐区、湿地体验区等特域,为居民户外活动提供优美、舒适的城市绿地,让市民获得满满的幸福感、深深的满足感,同时该项目被纳入省、市示范案例。

  光大集团落实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部署,按照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江在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上所强调的“挖掘光大所‘能’,赋能乡村振兴”要求,助力古丈乡村振兴。自定点帮扶古丈以来,光大集团以“茶叶产业化、茶旅特色化”为目标,帮扶当地茶叶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帮助补齐资金、技术、设备、品牌等短板,促进脱贫群众可持续增加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帮助古丈县以产业振兴推进全面乡村振兴。 1.提升帮扶效能,助力古丈茶产业提质增效。自2015年底以来,光大集团累计向古丈县投入帮扶资金8000余万元,其中5000余万元用于支持古丈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共支持30多家茶企、合作社新建或扩建加工厂房、购买设备,帮助建成40多条茶叶生产线,助力古丈茶产业实现从刀耕火种、手工炒茶向现代化、工业化、标准化生产茶叶迈进,丰富了茶叶品种,提高了茶叶产量,带动当地村民增收。截至目前,古丈茶叶产量已由4300吨发展到1.1万吨,茶产业产值由4亿元提高到15亿元。 2.多措并举齐发力,让“古丈茶”走出深山。光大集团通过“消费帮扶带动销量,线上平台打开销路,培育‘网红’提升‘带货’能力,品牌赋能增强销售动力”等举措,全面助力提升古丈绿色、生态、有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帮助“古丈茶”走出深山,融入现代市场。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作用,使企业资金快速回笼,带动更多脱贫群众稳定提高收入水平。 3.发挥光大所能,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光大集团发挥产融合作优势,利用综合金融和旅游资源,帮助古丈县整合茶叶专业村寨、传统村落、特色民族村寨等优势资源,开发茶旅农家游、生态游、民俗游等特色项目,建设“白叶1号”示范基地、翁草村文旅项目等文旅基地,使茶旅产业在古丈初具规模。光大集团旗下光大银行给古丈茶旅企业普惠金融贷款850万元。光大永明人寿为古丈茶企工人捐赠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险保障6.26亿元。中青旅控股帮助古丈县启动全域旅游规划,完成“一部手机游古丈”项目,累计阅读浏览量超20万人次。中青旅三个基层党支部与古丈县三个具有文旅特色的党支部结对共建,帮助其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新征程中,光大集团党委立足“光大所能”,服务“国之所需”,坚决完成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任务,逐步的提升赋能乡村振兴能力,探索可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的帮扶模式,将在帮助古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排头兵作用,让更多特色帮扶项目持久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近年来,临沂市兰山区聚焦群众反映的明显问题,强化党建引领,实施线上和线下“两线”融合、网格化与信息化“两化”互动,深化“平台指令、众人响应”工作机制,打造“e揽通办”工作模式,实现了群众诉求“一次办、网上办”,创新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一是搭建诉求办理工作平台,实行一体化实体化运行。设立社会治理群众诉求大厅,实行常驻、轮驻和随驻三种模式,设立10个常驻窗口、1个综合窗口、n个随驻窗口,集中全区处理问题的所有资源,目前进驻大厅11个单位49人,对群众反映的诉求实行“四线工作法”:初次诉求导入“125”工作线,对重复诉求导入专班工作线,涉法诉求导入司法办案工作线,重大矛盾纠纷导入联席会议工作线,打造了“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工作模式。镇级以网格化和信息化为支撑,建立了一站式“矛调中心”,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力争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二是创新热线办理机制,探索“线上+线下”工作模式。整合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党建信息平台、智慧民调信息系统,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对接,建立集信息采集、纠纷受理、数据集成、智能研判于一体的群众诉求信息平台。区级成立12345+兰山首发办公室,设立分流办理、限时督办、舆论监督等7个处置环节;镇级整合各类资源,搭建一站式群众诉求受理平台,对上承接区级平台交办事项,对下办理村社区、网格、业主委员会上报事项,形成了“网上收集研判、线上分类处理、线下督查整改”的闭环式工作流程,努力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推行“1+N +2”工作机制。“1”即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建立村(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小区、自然村)党支部-楼宇(街巷)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N”即聚焦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公共秩序、卫生服务、居住环境等9个方面的明显问题,找准症结,制定措施,限期整改,实行专项攻坚集中提升行动。“2”即工作中始终贯穿干部作风和民生建设两个保障,在加大民生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强素质、提效能、促落实”作风整顿活动和区级领导联系镇街道、部门联系村居、机关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四联四促”活动,倡导“严真细实快”的作风,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兰山区依托信息平台,横向整合资源,纵向贯通区、镇、村、网格,创新构建“平台指令、众人响应”工作机制。

  强化保障,确保项目建设高效推进。萧县成立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和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一盘棋”统筹把控,构建“县委政府统揽,部门协调配合,乡镇靠前指挥,村级参与落实”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推进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该县农田水利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把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作为财政重点保障事项,在足额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县级配套资金的基础上,鼓励和吸引金融支持、社会投入。2022年统筹整合相关涉农涉水项目资金1.1亿元、撬动金融资金1.6亿元、引导社会资金1031.49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多元投入格局逐步建立,项目建设资金得到一定效果保障。 创新举措,助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萧县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镇村自主建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领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建设等模式,融合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3.7万亩,萧县土地规模流转面积100.85万亩。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自主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以来,共有7家经营主体完成建设面积4465亩。建立完整工程质量监控体系,全方面实施第三方全过程参与工程质量检验与巡查制度,确保项目工程按时高质量完工。及时筛查和解决工程潜在隐患,察觉缺陷第一时间反馈解决。落实县级主体责任,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探索实施业主负责制、承包租赁、专职管护员网格化管护等模式,鼓励受益农业经营主体和村民自愿参与,保障工程管护常态化和效益持久化。 强基固本,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2年,在萧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农田灌溉机井摸底排查,共排查灌溉机井15761眼,其中正常使用机井12662眼、废弃机井1023眼,损毁机井2076眼已全部修复完成。确保底数明晰,为农田水利精准建设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2022年以来,新疏浚排水沟渠849.63公里,建设排水暗涵和衬砌沟渠67.58公里,建设桥涵闸6606座,农田灌排功能加强完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大力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确保高质量完成“小田并大田”改革任务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目标。截至2022年9月底,该县249个村(社区)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9.21万余亩土地实现规模集约经营,农业丰产丰收喜报捷传。

  △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农田水利资金,将项目区打造成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优质、高产农田。

  南头古城是一个以历史为基底,包容多元文化的城市创意街区。秉持有机更新的理念,南头古城活化改造在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城市肌理与原生状态,引入优质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与多元业态,打造具有人文底蕴与创意活力的全景博物馆。现已集合文化展览、非遗博览、创意办公、文化创意、精品零售、特色餐饮、休闲餐饮、精品民宿/酒店、长租公寓等九大业态,推动古城生态内循环。 2022年,南头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遵循“粤东首郡、港澳源头”的项目定位,通过发起系列社区营造行动,在传承历史记忆的同时,致力于培育社区在地文化创意力量,打造古城生态内循环,为社区文化内容的自生产与发展赋能。通过不断的社区营造实践,让社区变得更和谐、更美好、更有温度。自开街运营以来,持续打造系列公共文化活动超百场,如深圳湾艺穗节、音乐生活节、插画艺术节等一系列艺术事件、活动、展览、沙龙等,为古城文化休闲持续宣传造势,形成文化艺术活动矩阵。全年累计接待客流量约828万人次,每场活动平均参与人次约500人次,为市民游客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旅休闲氛围。 南头古城系列社区营造行动,旨在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脉络,促进业态跨界融合,打造有感召力、影响力、识别度的社区文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模式。强调通过多元参与、持续沟通的形式,增强新老居民、租户、办公人群等对南头古城的认同感、认识度、归属感,缔造多方共同关系,推动多元群体共同参与南头古城持续更新发展,实现共建共享。 围绕“为社区真实的议题而生”,南头古城开展了系列社区文化营造行动。 一是以动态的方式打造“理想社区共创展”,并将该展厅营造为新老居民情感联结的新空间; 二是联动古城内外设计师群体力量,发起“小巷点亮计划”与“主街温度计划”,重拾社区老店记忆,提升改造主街的商户温度; 三是发起“古城影像共创计划”,鼓励新老居民参与,共同重拾古城社区文化记忆; 四是发起“社区议题主理人行动”,鼓励古城社区多元角色共商共议,从而建立友好的社区邻里关系,逐步推动古城自发的社区文化营造。

  江永县用心用情做好乡村文旅这篇大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让江永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一是坚持规划驱动,全方面提升乡村文旅发展引领力。江永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开放引领,产业强县”的重要动能,对文旅发展做到优先部署、优先安排、优先保障、优先落实“四个优先”。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县情、乡村资源禀赋、历史背景和文化、风土人情,先后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设计、全域旅游创建规划、乡村文旅产业规划等规划,并坚持各项规划向旅游总规看齐,实行多规合一。 二是坚持品牌拉动,全方面提升乡村文旅发展影响力。注重打好“女书牌、生态牌、瑶族牌”,打造出勾蓝瑶寨、女书园、上甘棠、千家峒等6个国家A级景区,塑造了“惊世女书,香约江永”的旅游品牌,形成“女书园—上甘棠—勾蓝瑶寨”女性主题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一批“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小乡村成为网红打卡胜地。 注重办好精品节会,重点策划组织女书文化旅游周、盘王节、香柚节、洗泥节等系列节会,让乡村“月月有活动”。先后举办承办省文旅厅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现场会等活动50余场。 注重开发文创精品,打造了女书《八角花开》史诗剧、女书研学游、女性闺蜜游等文旅产品,“瑶味道”“瑶家人”等50余个“乡字号”品牌备受市场青睐。 三是坚持项目带动,全方面提升乡村文旅发展承载力。坚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先后实施女书园、知青部落、通景公路等文旅项目30余个。仅今年全县安排旅游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27.5亿元。 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助力”,引导多家企业建强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链条。先后建成了“地球仓”、小木屋等一批特色民宿,培育出一批“名店”和“老字号”餐饮品牌。 五是坚持创新推动,全方面提升乡村文旅发展竞争力。创新建设理念。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打造出一批“乡村旅游型、五香产业型、三千文化型、休闲度假型”乡村,让乡村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百花齐放。 创新运营管理。先后引进国内顶尖景区运营管理团队海南呀诺达、中惠旅参与乡村文旅策划管理,提升运营水平。创新利益联结。大力实施“旅游+互联网”“企业+农村”“电商+农户”工程。 如今,江永开发建成了勾蓝瑶寨、女书生态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景区,打造了《八角花开》《洗泥宴》等特色旅游服务产品,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江永女性文化主题旅游精品线路。

  宝塔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认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出“民情五步工作法”,以“五项制度”确保落地落实,充分的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力推动了宝塔高质量发展。 一是畅通渠道“说事”,做到倾听民声。通过建立区乡人大代表轮值“坐班”制度,让区乡人大代表挂牌上岗、亮明身份,轮值坐班、接待群众,征集民意、了解民情,将群众的诉求及时反映给本级党委、人大主席团、政府研究解决办法,向市区争取支持,实现了民声“回音壁”的目标。 二是精心组织“理事”,做到体察民情。通过建立人大代表履职评价制度,创新提出“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代表履职制度,将人大代表协调解决百姓实际的需求的“理事”能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来综合评价代表履职成效,以制度激励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行法定职责,从而调动代表履职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了民情“流水线”的目标。 三是落实责任“办事”,做到排解民忧。通过建立代表议案建议盯办制度,修订完善代表议案、建议意见办理办法,明确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各工委包抓督办建议意见,人大街道工委、乡镇人大主席团、人大代表全过程关注承办单位的办理进度及成效,实现了民意“直通车”的目标。 四是巡查回访“督事”,做到安定民心。通过建立各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考核办法,由人大街道工委和乡镇人大主席团牵头,根据辖区实际,以人大代表为主体成立巡查组,每季度集中回访一次已处理过的群众反映的问题,并把群众满意度与相关的街道、乡镇、村组干部的工作成绩、工资奖金相挂钩,实现了民需“传声筒”的目标。 五是社会监督“评事”,做到知晓民意。通过建立各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考核办法和“一府一委两院”及其工作部门支持人大工作的考核办法,将各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和“一府一委两院”各工作部门接受人大监督、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等成效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全区年终目标责任考核,有效提升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实效性和群众满意度,实现了党心、民心“连心桥”的目标。

  △桥沟街道向阳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让8个老旧小区20栋楼856户居民,拆墙拆网,连为一体,形成“微循环”,真正的完成了“老居民”过上“新生活”,为全省打造了老旧小区改造的宝塔样板。

  围绕破解北方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难题,威县把实施“光热+”清洁取暖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的重大民心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低碳环保,清洁绿色高效。聚焦大规模“电代煤”“气代煤”面临电网负荷高、燃气供应难、补贴压力大、群众负担重等瓶颈,深入落实“双碳战略”,引进光热领域领军企业——道荣新能源,在全国首创气代煤、电代煤衔接一套“光热+”户用供暖系统的“一揽子”推进方案。同时,打出一套民生组合拳,推动实现能源互补清洁取暖,累计完成“光热+电/气”改造6.4万余户,较传统“气代煤”“电代煤”,天然气与电能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均减少60%以上,大幅改善空气质量。截至2022年11月16日,全年实现空气优良以上天数241天,高于往年同期。 以人为本,惠民利民便民。强化政策惠民,整合省市县“双代”补贴资金,群众实施“光热+电”改造享受全额补贴,实施“光热+气”改造享受补贴85%;经专门测算和群众实际使用,“光热+电/气”取暖较烧煤取暖和纯“电/气代煤”取暖,每户平均可节省使用费30%-50%;同时,设备可充分满足群众四季热水、冬季取暖需求,“光热+气”用户还可以清洁做饭,使用安全可靠、方便快捷,受到了普遍欢迎认可。同时,企业为群众提供了专门客服和免费质保,解决了群众“维修难”等问题。 科技赋能,创新成果共享。坚持把科学技术创新作为首位战略,鼓励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持续加大民生领域研发投入,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主动性。道荣新能源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研发能力行业领先,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合作,成立外国院士工作站、光热研发中心,拥有“光热+”3项行业标准和200项核心技术专利,创新搭建了“光热+”智慧数据平台,全天24小时监控农户供热情况,并根据天气情况自动调节温度,群众使用贴心暖心。 多元节能,示范效应突出。坚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多能互补”,突出太阳能光热系统集成应用,形成一整套系统成熟的“光热+电/气/生物质”改造方案,为破解北方取暖季气价倒挂、能源紧张和群众负担重、满意度低等瓶颈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经验,目前已在河北邢台、山西大同、黑龙江亚布力、吉林延边等地推广应用,运行稳定可靠,新华社等媒体专门报道,做法入选国家能源局《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暖典型案例》,河北省发改委专程到威实地调研,并与国家发改委、威县召开了专题视频研讨会,充分肯定了“光热+”模式。

  △图为威县第什营镇康家洼村安装“光热+气”210户,因清洁卫生、简单易操作、使用成本低,得到群众普遍认可好评。

  (一)实施标准促能行动,确保规范化运营。着力抓好工作标准和品牌标准建设,编写《武侯区三级联动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工作手册》、《武侯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建设运营指南》,明确标准,按照每个街道28万的标准,给予经费保障;制定《武侯区品牌社会组织评价指标》,通过以评促建,提升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能力。 (二)实施培力提能行动,建立专业化队伍。从建强培训基地、健全人才种类、引进高级人才三方面着力,打造一支高质量的社工人才队伍,切实提升社工体系创新发展的软实力。建立了由40余位高校学者、行业及实务专家等组成的讲师库,开发了“通识培训、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三大课程教学体系,截止目前共培育实务、管理、督导人才135名,引进高级社会工作师3名,特聘社会组织财务、社会治理领域等专家20名。 (三)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提升智慧化能力。建设完善“武侯社会工作服务智能化应用系统”,着力实现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服务环节的无缝衔接和服务场景的精彩展示,建强武侯社工体系的“指挥中枢”。通过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实现从 “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质变;开发应用管理功能,保障服务的接单、转介、派单、监督、评价全流程实现智能化闭环管理。 (四)实施评优激能行动,推动优质化发展。大力营造社工体系全员创先争优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其高品质发展的内生动力。举办社区治理公益创投大赛,项目化支持各社工站(室)差异化、特色化开展项目,2022年投入250余万,支持社工项目30个;开展优秀社工站(室)、优秀社工项目、优秀社工站人员“三优”评选活动,评选各类优秀数量20个(人)。 (五)实施机制增能行动,丰富科学化内涵。开展建立一个慈善资源库、深化一个“五社联动”品牌、发布一张机会清单“三个一”活动,创新全区社工体系整合、联动、统筹各类社会力量的机制和平台,不断的提高武侯社工体系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初步建成有爱心家庭、企业、商家100余户(家)参与的资源库,整合资金500万以上。

  △武侯区社工总站座落在生活气息浓厚的玉林街道倪家桥社区,就在老百姓身边。

  为进一步做好全市民生各类诉求的舆情搜集研判处置工作,积极化解相关矛盾冲突,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求,营造平稳有序舆论环境,根据《无锡市网络舆论情况闭环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要求,出台《涉疫情防控舆情闭环处置操作指南》,由无锡市委网信办牵头统筹,建立由有关部门搜集各方网情民意,涉情地区、部门及时反馈线下处置情况的舆情闭环处置机制,及时妥善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求。 无锡市委网信办牵头搜集、汇总各有关部门舆情信息,按投诉类、建议类、咨询类、求助类、建言类、有害类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无锡市舆情闭环管理交办单》,经审核同意后,向涉情地区、部门下发;涉情地区、部门收到《无锡市舆情闭环管理交办单》后,在规定时限内核查处理相关问题,并将核查情况和处理结果报市委网信办,形成工作闭环。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无锡市委网信办每日统筹汇总各有关部门涉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信息,向无锡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各类诉求、建议。今年以来,共收集网民集中反映的涉疫情防控各类意见建议2500多条,通过疫情防控舆情闭环处置流程向相关地区和部门下发闭环管理交办单179期,解决“特殊人群用药及医疗救治”“道路货物运输”“保价稳供”等各类民生问题300多个;网络舆论情况闭环管理机制24小时运转,一般问题在一天内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反馈。处置落实情况在无锡发布、无锡日报微信、无锡博报、东林论坛回音壁发布,截至目前各平台已发布20余篇有关报道,主动回应网民关切,为无锡市疫情防控工作营造了良好网络舆论环境,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互联网空间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因上海疫情,一网民无法赴沪陪妻生产,无锡市委网信办依托舆情闭环管理机制协调相关部门,确保其全程闭环到达上海,后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近年来,沂南县针对新时期养老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增加,深化了养老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了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多元化、系统化模式探索,较好地满足了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的生命、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不断的提高。 养老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完成了全县5处中心敬老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了公办养老机构的社会化运作,增强了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活力。 (二)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沂南县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了全县养老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套、人才教育培训、供养服务、运行管理、长效推进等项目的有关政策,对所需的政策做出了“全天候兜底保障”的规定和要求。 养老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公办民营改革到位。根据乡镇敬老院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情况,保留铜井镇、孙祖镇、砖埠镇、蒲汪镇、青驼镇5处敬老院并做改造提升,由第三方托管运营,打造成为护理型区域性中心敬老院。 (二)社区养老深入推动。一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社区(村居)的老年群体,提供了“助洁、助浴、助餐、助医、代办”等服务。二是开展困难老年人和建国前老党员家庭适老化改造,投入资金63.2599万元,实施适老化改造329户,为老人提供更舒心、便利的生活环境,提升老人生活幸福感。 (三)智慧养老慢慢地加强。投资132万元建设沂南县养老服务大数据中心,打造了面向政府、社区、个人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的大数据平台,形成了“信息平台-服务网点-服务对象”三位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截止目前已为居家老人提供32615次服务。 (四)分类施策得到深化。一是依托县心理康复医院的专业资源优势,建设了“龙宿山养老服务中心”,对全县无人供养的特困精神患者提供“全托养”服务。二是针对建国前老党员、抗战老兵等特殊人群生活品质不高的现状,设立了建国前老党员照护中心、抗战老兵照护中心等,先后有36名抗战老兵、179名建国前老党员在这里实现了免费托养。 (五)产业养老加快融合。一是依托我县首创“家庭养老孝心基金”模式的探索推行,积极地推进了孝善文化建设,营造爱老敬老护老的社会氛围。二是倚借竹泉村、红石寨、沂蒙红嫂影视基地等风景区,将旅游机构的资源与养老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开发建设了“松山温泉康养小镇项目”“山乡颐养院项目”等文旅型、候鸟型、娱乐型、休闲型养老康养项目。

  △沂南县砖埠镇敬老院孤寡老人们聚在一起打麻将,老人们喜笑颜开,其乐融融。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渑池县城北6公里的仰韶镇仰韶村。仰韶村遗址是仰韶文化发现地、命名地,中国现古学诞生地,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公园于2017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为2020年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总面积189.89公顷(约2800亩),计划总投资3.2亿元。重点保护区的文保项目和文物展示项目,占地900余亩,设计总投资2.394亿元。遗址公园将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纪念点、文化层断面、考古展示区等景观串点连线,形成“一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两环(仰韶环壕、龙山环壕)、三广场(韶源广场、韶乐广场、韶华广场)、四点(先后四次发掘纪念点)、五园(考古展示园、考古体验园、聚落模拟园、仰韶陶醉园、韶脉水乐园)”的展示结构。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弘扬祖国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人民大众为宗旨,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目标,突出展示仰韶村文化遗址考古成果的纪念性、遗址展示的真实性和遗址环境的完整性,着力打造集文化遗产保护、价值阐释、遗存展示、考古纪念、科学研究、科普宣传、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考古圣地景观。

  2019年3月份以来,安徽省太和县益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分别在大新镇、阮桥镇开展“留守儿童卫生健康成长支持计划”项目。该项目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所组成: 1.卫生健康科普课堂。主要内容是怎么样保持手脚清洁、衣物分类清洗、私密部位保洁和安全等,解决留守儿童不懂得怎么样才能做好个人卫生问题,引导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2.非遗文化传承课堂。主要内容是书法、剪纸、陶艺、清音(本地戏种)的兴趣培养,解决了留守儿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问题,满足了他们对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 3.新媒介素养成长小组。主要内容是手机摄影艺术培养,解决手机为“游戏机”的依赖症问题,培养儿童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的能力。 4.非暴力亲子沟通小组。主要内容是亲子如何准备表达需求、静心倾听、接受与拒绝技巧等,避免暴力沟通和交流,促进亲子和谐,营造儿童成长的温馨环境。 目前,该项目已开展服务190次,参与志愿者1140人次,服务对象5700人(次),志愿服务时长5211小时。 项目服务主要成效: 1.学生克服了手机依赖症。 2.学生能参加剪纸、陶艺、书法、清音等非遗文化的学习,丰富了业余生活。 3.卫生习惯养成。学会并能坚持七步洗手法、洗涤内衣裤、保洁私密部位等。 4.学生礼仪素养得以提升。 5.学生与家长沟通和谐,相处融洽。 项目基本服务经验: 1.“四个一”工作法。即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温柔的握手、一句温暖的话语,使服务对象明确一个目标,鼓足一股不懈的动力,帮扶一批困境儿童脱离困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督导+复盘。形成了一个“1+N”多联互动模式。 项目资金管理: 1.严格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2.安徽省仁众教育基金会、安徽六安市迎驾慈善基金会先后提供了21万元资金。

  △2020年8月9日,太和县益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在大新镇董庙村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卫生健康技能培训。

  一、做好水利工程蓄水工作。提前预判今年旱情,从7月下旬开始就按照极端干旱的形势搞好蓄水工作,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调度各类水库最大限度拦蓄降水和尾洪,全区9座水库全部控制在汛限水位运行。同时,争取水利专项资金399万元实施了三座水库除险加固,争取水利专项资金400万元对辖区内所有山塘进行了整治,最大限度增蓄防旱抗旱水源,另外还借助旅发大发契机,提前寻找应急备用水源,共投入200多万元对索溪河及鱼泉峪溪重要河段进行了疏浚,做好水库、山塘、河道等工程抗旱蓄水准备。 二、做好引水工作准备。一是通过提升备用水源引水。今年共投入抗旱资金80万元(其中30万元为乡村振兴资金)对中湖乡3处水源进行了维修加固,投入150万元抗旱资金对天子山水厂进行了提质扩容,确保中湖乡6个村居和天子山集镇近8000人的安全度“旱”;二是通过供水管网扩网引水。今年投入乡村振兴资金440万元对田富、协合北片及协合水库以上村组进行了城市供水管网扩网,确保了近4000人的安全度“旱”;三是通过单村工程引水。今年共投入乡村振兴资金190万元,对协合村和定家庄村实施了单村供水工程。其中:协合村为80万元,解决了近300人的安全用水;定家庄村为110万,解决了近2000人的安全用水。 三、做好找水工作。从9月开始,启动了抗旱专班找水工作,通过找溪沟水、水井水、地下水、溶洞水等措施,全力做好保障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并协助组织力量对饮水出现困难的地方进行应急送水,确保生活用水。其中:投入抗旱资金100万元购买送水车5辆;投入抗旱资金25万元,打井2口、整修老水井9口;投入抗旱资金80万元,实施双文村地下溶洞提引水工程;投入抗旱资金70万元(其中发改10万、消防30万元,乡镇40万),用于购买抗旱物资,共解决了近3000人因旱饮水困难问题。 特别是双文村十六组蔡家峪取水项目,该项目投资约120万元,切实解决了双文村等人畜饮水季节性不足的困难。该工程位于武陵源区双文村十六组蔡家峪,距离双文村部约12km,蔡家峪山坳里面经专业探险队查明有一个深约280m,长约500m的狭长洞穴,在洞穴底部有一条暗河,此河常年水流不断,水质很好,且符合饮用水标准,故此次施工为在洞穴内架设通道,在何地安装水泵,将水提升到洞外的蓄水池,以解决全村饮水难题。

  国网四川映秀湾电厂(以下简称映电总厂)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直属的水力发电企业,位于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下辖映秀湾、渔子溪、耿达三个引水式水电站。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映电总厂大坝及厂区所处岷江流域的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山体岩土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汛期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映电总厂以“居安思危、预防为主”为基本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多维联动原则,协同整合多方资源,最终确定以打破组织界限、打破专业壁垒、打破信息壁垒、打破责任盲区以及职能联动、企企联动、政企联动为核心的“四个打破,三个联动”体系出发,以组织为约束,以技术为保障,以信息为桥梁,以责任为纽带,以科技为灯塔,推动政府建立流域内水电站多维度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充分调动政企之间、企企之间应急资源。在厂内实现部门间和谐运作,流域内实现企业间互通互助,地区内实现政企间高效协同,使各水电、施工公司生产经营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都处于有效控制中,最终实现对“人身、设备、电网、信息、交通”五大安全要素的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控。 该项目实施后,一是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安全生产业绩逐步的提升。随着应急协同防汛应急体系的一直更新完善,多次成功应对各种灾情,2010年后未再发生因自然灾害引起的水电站水淹厂房事故,保证了自身的平稳运行。在2019年上游电站发生漫坝事故后,不仅多次支援上游电站应急抢险,还提出并推广了多维联动防汛应急理念,得到了流域内10余个电站的热烈响应。2022年映电总厂组织并且开展应急演练286项次,共计参与2302人/次,为成功应对自然灾害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降本提质增效成果显著,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将安全生产管理与应急管理有机融合,降低管理和电量损失。率先在水电行业内建立了专门的风险减除的工程性方法,降低了防汛应急风险成本。多维联动的模式规范化科学化,保障流域内水电站群人身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和发电效益,减少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三是应急保障能力外溢明显,社会价值逐步呈现。保障了映电总厂自身的生产安全,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也增强了流域内水电站群汛期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提高阿坝州水电站发电效率,保证二台山断面电力电量平衡,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四是具有可复制性,成果可适用于同类型水电站防汛应急管理。2020年映电总厂持续创新应急管理模式,针对河谷型径流式水电站汛期灾害,探索一条复杂生产环境下企业防汛应急管理的路子,逐渐完备流域内水电站纷纷响应并热情参加,逐渐完备“多维联动”体系,取得了可喜成绩,证明了具有“映电特色”的基于多维联动模式下水电站防汛应急管理体系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2021年5月14日,国网四川映秀湾电厂与映秀镇政府联合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多维联动”工作成效。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充分的发挥中医药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中的作用,逐步的提升全区中医药治疗水平和服务的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根据邯郸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邯郸市万名乡村医生中医培训工程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由邯山区卫健局、区卫健委组织、邯郸明仁医院付诸实施的“邯山区万名乡村医生中医培训”项目工程,于2022年6月24日在邯郸明仁医院学术厅正式开班。 此项目工程为期4年,自2022年开始,2025年年底结束,每年培训16天,共计128学时,对全区270名乡村医生进行中医培训。授课内容有“中医理论”与“中医适宜技”术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基础理论;适宜技术部分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邯郸明仁医院认真研讨制定实施方案,授课专家有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邯郸明仁医院党支部书记张子明、河北省第二届名中医邯郸明仁医院副院长徐因、燕赵名中医樊建平、邯郸市名中医宋玉勤、杨向红、魏福玲等业界精英组成,团队强大,技术经验比较丰富。课程编排、场地等具体事宜有我院科教科负责组织实施。 截止目前共计开展线课时,授课专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生动风趣的讲解了中医理论及临床使用技术的精髓。授课专家认真细致的讲解,使学员们感悟颇深、受益良多。现场交流探讨,在学员们阵阵掌声中,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推广。通过培训,使每个乡村医生熟练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及中医适宜技术, 切实做到能中会西,开展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更好地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邯郸市万名乡村医生中医培训开班仪式,市、区委领导基层医生150余人参加。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