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企业必看!超40项政策影响中国医院建设行业

发表时间: 2024-03-25 03:19:17 来源:资质荣誉

  “十四五”我国进入了医院建设新阶段,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新要求的第一个五年。

  医疗卫生是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提高国家人民幸福指数的关键指标。“十四五”时期医疗卫生服务的有关政策已经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行业发展指明了道路。

  2021年医疗卫生健康领域政策涉及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社会办医、中医药传承、5G+医疗健康、公立医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等,宏观角度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思路的制定更加趋于精细化、人性化、全面化。

  该规范共十二章四十六条,明确了公立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的目的及适合使用的范围,会计基础及原则,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分类及核算方法,成本核算单元的设置,成本核算报表体系等。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公立医院。

  全文共十九篇六十五章,其中关于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内容集中在第四十四章全方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两个板块,明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

  医院智慧管理是“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各地、各医院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顶层设计,充分的利用智慧管理工具,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特制定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

  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到2022年底,全国各级卫生健康、中医药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提升预算管理上的水准和政策实施效果。

  进一步强调规划引领的重要性,指导医院切实加强总体规划设计,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适当提高综合医院建筑面积指标,满足医教研防全面发展,提高公共卫生防控能力,优化医院整体空间环境,促进信息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骨科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骨科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助力实现区域分开。

  根据2020年县医院服务能力调查评估结果,全国范围内新增441家县医院基本符合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主要依托现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建设,对合乎条件的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卫生院,可根据发展需要纳入社区医院建设范围。要坚持社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与城市其他医疗机构互补协同发展。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强化改革系统联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统筹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着力推动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对《中央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2021年全国版)》和《中央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2021年自由贸易试验区版)》中涉及医疗领域的11项改革事项做了具体细化,制定了有关落实举措。

  大力推动5G全面协同发展,深入推动5G赋能千行百业,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发展模式,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升级,培育壮大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动能。

  结合真实的情况建立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体系,明确互认机构范围、条件、诊疗项目(内容)及技术标准等,优先选取稳定性高、高值高频的检查检验项目进行互认。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独立设置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等纳入互认体系,为区域内医疗机构提供检查检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大力弘扬妇幼健康文化,提升妇幼健康队伍凝聚力,树立妇幼健康行业良好形象,推进妇幼健康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海南、重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1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基本覆盖病患输出大省和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省份

  准予许可名单包括质子放射治疗系统、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以及高端放射治疗三大甲类大型医用设备,共计67家医疗机构获得配置许可,其中有7家医院获得了两种大型医疗设施配置许可。

  《关于逐步加强新冠病毒肺炎救治定点医院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

  对新冠定点医院的院感防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落实细则。定点医院作为新冠肺炎相关病例的集中收治场所,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要一环。定点医院是感控工作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本院感控工作第一责任人。

  《关于印发全国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行动计划(2021-2024年)的通知》

  进一步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提升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水平。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红包”、回扣等行风问题,从5个方面提出了20项具体措施。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内行风建设工作体系,完善院内管理制度、提升行风管理软硬件水平,构建打击“红包”、回扣等行风问题的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为医疗卫生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建立医疗机构感控工作“四项机制”,即专业团队年度评估机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月抽查检查机制、医疗机构一把手负责制和每月研究机制、追责问责机制。针对新冠病毒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定点医院的院内感控制订了评估量表(试行)。

  医师法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同时废止。这部法律共计7章67条,明确保障医师合法权益,将社会层面对医师的尊重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充足表现国家对医师权益的重视和保护。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可以在医疗机构中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者其他临床科室按照注册的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

  感控人员是医疗机构内从事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是监督指导各项感控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医疗机构应该依据机构的级别类别还有是不是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合理确定感控人员的配备形式和数量。定点医院应当由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感控工作,确保各项感控要求得到全面有效落实。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传染病医疗机构、20张床位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按照《医疗机构让水受到污染的东西排放标准》(GB18466)相关规定,并参照《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29,以下简称《规范》)要求,科学确定污水处理设备的规模、工艺,确保出水达标排放。20张床位以下的医疗机构污水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

  完善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决定机制。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公立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公立医院主管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医保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当条件人员收入水平、公立医院考核评价结果、个人履职情况、职工满意度等,合理确定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薪酬水平。

  国家医保局 国家卫健委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市场监管总局 国家中医药局 国家药监局

  通过3至5年的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验。到2025年,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分类管理、医院参与、科学确定、动态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成熟定型,价格杠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围绕消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落实消毒工作责任、精准开展消毒工作、加强消毒监督管理四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提升对消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压实消毒工作主体责任;科学精准开展消毒工作;依法依规加强消毒监督管理。

  完善防控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各地要建立既熟悉政策要求又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的感控专业队伍,承担感染聚集事件处置和检查、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指导疫情防控和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严格执行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验测试“应检尽检”要求。

  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中医药局

  按照预防与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安防系统建设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安检与便民相结合,平急贯通、警医联动的原则,协同配合、系统推进,分类施策、突出重点,推动医院安保组织更健全,医院安全管理制度更规范,风险预警机制更高效,应急处置机制更完善,逐步构建系统、科学、高效、智慧的高水平医院安全防范体系。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入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为主线,聚焦服务的品质提升、专科能力提升和群众满意度提升,持续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预防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重点是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妇产医院。各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要全面组织实施。

  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设置为引领,以学科、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学教育、临床科研、医院管理提升为重点,以公立医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数为标尺,促进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再上新台阶。

  “十四五”期间,由中央财政带动地方投入,从国家、省、市(县)不同层面分级分类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在定向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和委属委管医院进行关键技术创新的同时,实施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

  建设国际高水平临床专科。支持拥有非常良好基础的高水平医院结合我国未来疾病诊疗领域的需求和发展的新趋势,在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再生医学、精准医疗、生物医学新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遴选基础雄厚、实力强劲的专科进行重点支持,加强医学交叉领域、再生医学、中西医结合等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争取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掌握一批国际领先技术,推动相关专科进入国际前列。

  加快发展康复医疗服务,切实增加康复医疗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国家卫健委确定北京市等15个省份作为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地区。经过1年的试点,探索形成较完善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多元化康复医疗服务模式、有利于康复医疗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有益做法和典型经验,充分的发挥试点地区的带动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发展取得实效。

  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逐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结合县医院提标扩能工程,补齐县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逐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有效落实县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

  进一步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综合医院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支撑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加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供给。加强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提升保健服务可及性。

  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应当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全国领先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全国有较强的医疗辐射能力与影响力,要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能力和经验。

  该文件共六章37条,适用于各级各类执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且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医院,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在成本项目的设置、成本归集的会计科目等条款均体现了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需要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结合使用;二是施行后并不强制要求所有医院立即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而是为有成本核算需求、已经开展或拟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医院提供遵循依据。

  进一步强调规划引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总体规划设计,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适当提高中医医院建筑面积指标,突出中医药特色业务用房建设需求,满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提高公共卫生防控能力,优化医院整体空间环境,促进信息化发展,逐步的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做到规模适宜、装备适度、安全环保、经济适用,推进新时代中医医院建设。

  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应该依据其特性和处置方式来进行,并与当地医疗废物处置的方式相衔接。在保证医疗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减少使用含汞血压计和体温计,鼓励使用可复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替代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以实现源头减量。

  《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

  据国家财政部发布的多则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包括79.89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48.4216亿元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补助资金。加上上述支撑基本公卫建设的588.55亿、支撑重大传染病防控的155.7亿补助资助金,2022年可用于卫生健康领域的补助资金已高达872.51亿。

  静配中心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组织对其做监督和检查。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静配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培养药学专业方面技术人员,落实技术操作规范,确保成品输液质量,逐步的提升合理用药水平,保障用药安全和医疗质量。

  结合2021年国家层面出台的有关政策,我们大家可以明确地看到:我们国家医疗卫生机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体系的目标内涵越来越明确。尽快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分工协作,促进体系整合作用更加凸显。随着各地方“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相继出台和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对公立医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方案的陆续发布,我国医院建设行业将迈出跨越式发展的一大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