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发表时间: 2024-05-01 23:00:27 来源:废气治理
4月17日,2024中国国际气体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气博会”)在江苏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现代快报记者发现,现场人气最高的地方是“气体文史荟萃”展区,驻足拍照的观众络绎不绝。展板分气体的发现、工业气体业的诞生、气体在中国的历史演变等多个模板,通过图、文、实物等资料,全面介绍气体和工业气体的“前世今生”。
一个工业性展会,何以能设文史展区?这源于气博会主办方“气体圈子”的小众收藏。作为行业自媒体,在发布资讯的同时,他们还搜集到了近百件珍贵历史实物。“气体圈子”创始人任路表示,工业气体是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这些历史实物代表着中国工业气体发展的每个历史节点,见证了我国气体行业的发展全过程。“我们还有个心愿,以这些实物为基础办一个工业气体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工业气体。”
一提到气体,你会想到什么?是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是家里烧菜用的天然气,是医院里给病人使用的氧气罐……这些都属于气体的范畴。除了日常生活,气体在工业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用于金属焊接,钢铁、有色金属的冶炼,火箭等航天器发射,它还是制造半导体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气体圈子”的工作室位于无锡新吴区,创始人任路是一名85后,曾就职于美国空气产品公司和某知名半导体公司,现为特种气体行业分析师。他一边给记者科普气体知识,一边向记者介绍小组成员,“核心成员都有气体行业从业经验,气体圈子成立于2017年,以提供行业资讯为主,现在也算是工业气体细致划分领域的头部平台,目前全网粉丝超过8万人”。
“作为气体自媒体人,我办过行业杂志,搞过气体行业技能人才培训,组织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展览论坛,但最让我自己得意的,还是办公室里这堆老东西。”采访中,任路领着记者走进其办公室,只见木质办公桌和椅子上堆放着不少泛黄的书卷、画册、票据,还有纪念章、连环画等,对此他如数家珍。
“这是1952年中国工业炼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笔记本,这张发票是1953年12月28日的,当时2瓶氧气的价格要14万元,你仔细看,下面还有2个租用的钢瓶的编号……”任路一边指着发票上的繁体字,一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中国工业炼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炼”),其实就是上海吴淞化工厂的前身。“当时,上海焊接业、机电业、造船业等所需氧气全部由法商东方修焊公司垄断,华人购买不仅价格昂贵还备受刁难。1933年5月,上海恒昌祥造船厂工程师李允成和上海可炽铁号资方陈受昌向德国购买制氧设备和氧气瓶,聘请德籍技师协助安装指导,中炼公司便在榆林区(今杨浦区)成立。同年12月4日正式出氧,标志着国产氧气诞生。”
为什么会搞这个“小众收藏”?任路直言,自己的日常工作就是整理、分析气体行业的资讯和信息,后来偶然结识了我国最早一批“老气体人”,“他们告诉我老厂房要拆迁,还给我看了不少当年的老照片、老物件,给我讲我国的工业气体起家的艰辛与不易。我当时特别感动,这些都应该且值得被记住,于是我便开始留心收集,短短三年已收集了近百件史物”。
一边在收集见证行业发展相关的历史实物,一边也慢慢串联起了中国工业气体发展的历史脉络。在2024中国国际气体工业博览会“气体文史荟萃”展区,任路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早期的气体发现和工业应用都在国外,而我国的气体起源,最早要追溯到一位无锡近代科学家徐寿,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气体之父”。
“很多人知道徐寿,是因为他曾与华蘅芳等合制了中国第一艘汽船。其实,徐寿还参与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系统介绍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其中就包括《化学鉴原》。在这本书中,徐寿首创取西文第一音节造新汉字以命名化学元素,正式创造了氧、氮、氢、氯等气体汉字,而在这之前,人们写的是养气、淡气、轻气和绿气。”
除了对气体知识的认知晚,我国气体行业的起步也落后于西方。任路和记者说,由于不懂技术、没有设备、没有人才,气体行业起步处处受制于人,还受到来自国外企业的排挤、打压,再加上国内局势动荡,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百业俱兴,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工业气体行业才迎来了真正稳定且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时期。
“如今,我们大家可以很自豪地说,绝大部分工业气体我们都实现了国有化,而且国际市场占有量也在逐年提升。”任总表示,“以小见大”,作为“工业的血液”,气体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工业的发展史,也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我觉得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些见证气体行业发展的历史史料,具备极其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这也是我在气博会现场设‘气体文史专区’的初衷,是我个人的私心。”任路认为,不管是从业者还是普通观众,都能更好地了解气体的独特魅力,也能认识到气体对工业的重要价值,同时,也了解我国气体业的艰辛发展历史,从而激发国人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真正促进科技的发展,行业的发展。
看着办公室里很多没被“选中”参加气博会的历史实物,任路坦白说自己还有一个心愿:“展览只有短短三天,我其实一直想在‘中国气体之父’徐寿的家乡无锡办一个‘工业气体博物馆’,这样这一百多件历史实物就能有一个固定的家,更重要的是,它们就能被更多人看到、认识,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